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湖南理工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年03月05日 09:59

湖南理工学院文件

湖理工政发〔2019〕号

关于印发

湖南理工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的

     

校属各单位:

《湖南理工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经学校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理工学院

                   2019年10月28日

湖南理工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关于实施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湘教工委发〔2019〕3号)、《湖南理工学院关于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方案》(校政发〔201842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挖掘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环节的德育功能,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具体遵循试点先行、精准培育、示范引领、全面铺开的思路,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培育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育人效果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立项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育人功能、具有学校特色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推出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做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全课程育人格局。

三、基本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规律,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知识学习、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使命担当等方面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

坚持教师主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改革热情,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强化分类指导。突出改革重点、明确育人导向,注重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育人作用,探索各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

四、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全校课程思政工作。

 李明 卢先明

副组长:邱绍雄  徐小立 王庆华

 :徐振祥、瞿 述、薛 静、喻运斌、胡文静、刘大尚、彭江辉、周次保、曾 炜、汤卫根、王文锋、 青、万长林、江五元、李宏民、周从山、丁跃浇、李武、杨恒山、徐四星、高其荣、 理、张艳雯、王莉英、刘隆华、彭 鑫、周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教务处,瞿述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制定课程思政改革措施、相关资源配置及激励政策等重大事项,对课程思政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和督查。学院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组,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全面负责本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包括课程思政改革举措的推进、落实和自查等。

五、改革内容

(一)改革思政理论课,夯实育人主阵地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制定学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着重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文化融入、学术支撑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探究大班讲授与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不改变课程主体内容的前提下,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探索课外实践内容、载体、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做到实践与理论互补共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培育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

明确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建设标准。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实际问题等导入教学内容,领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开展集体备课,打造精品教案、课件、慕课;创新学生学习方法,加大课外学习量,建设校外思政教育基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与题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挖掘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围绕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通识选修课程的公共艺术与审美体验、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等类别,推进校本通识课程建设,进一步凸显通识教育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公共艺术与审美体验类课程(公共艺术教学部负责),要通过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感性鉴审能力,促进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和人类文明真善美的理解;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类课程(中文学院和美设学院负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有生动的体会和担当;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课程(信息学院、机械学院、化工学院、土建学院、物电学院各建一门课程)注重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塑造学生理性批判和求实创新的精神;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类课程(政法学院、经管学院负责),强调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培养学生社会科学方法审视国际与国内社会,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有时代担当,为中国梦努力奋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全部教学环节,实现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知识传授、实践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科学思维能力。

3.建设校本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开展系列特色课程建设。文学类专业负责屈原文化传承及其对外传播等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美术设计类专业负责以岳州窑为代表的中国陶瓷传承复兴课程,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经济管理类专业负责宏观经济等课程,提升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自豪感,强化道路自信;音乐类专业负责地方戏曲和红色经典音乐课程,从主旋律音乐的审美鉴赏中,让学生把革命故事牢记于心;各理工类专业应注重科教结合,从“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和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等案例的引入和阐释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在外国封锁与禁运中依靠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壮大的历史。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意识。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充分运用集中培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名师示范等手段,就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加强互动交流,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能力,让广大教师能够利用课堂主讲、现场讨论、线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2.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名师

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团队,明确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育人成效,对优质教学团队进行立项支持,资助其开展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优先安排团队教师研修、考察、访问,充分调动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带头作用。开展课程思政名师选聘工作,遴选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党政干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和课程思政示范课;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政工干部、辅导员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四)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优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课程的“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中把“价值引领”作为明确的监测指标。在课程质量标准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从规范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理念,并在课程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精品类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验收,教师教学竞赛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评价指标。

六、任务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9年10月-11月)

在全校范围内完成课程思政宣传动员和广泛讨论。

1.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领导小,开展学校“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培训对象:学院党政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学管理干部队伍、教学团队专业教师。

牵头单位:教务处

配合单位:各教学院

2.课程思政深度研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支部专题活动深入研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形成内容深刻、融入自然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完成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摸底。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教务处、各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二)示范培育阶段(2019年11月-12月)

完成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实现学院全覆盖。

1.课程思政立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其他学院建设本单位课程思政示范课,保证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性;做好示范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观摩、推广。

牵头单位:教务处

配合单位:各学院

2.完善课程思政工作制度保障。研究制定或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等同于校级精品类课程和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作为教师职称晋升重要条件;将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所获奖项与教师教学竞赛同等对待,并纳入职称晋升条件。

牵头单位:人事处

配合单位:教务处

3.开展针对性培训。组织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到国内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进行观摩;组织课程思政团队开展教学实例研讨。

牵头单位: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

配合单位:各学院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0年1月-7月)

实现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本科专业全覆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育和教学名师支持计划

1.检查示范课程建设成效。开展示范课程实施效果的全面检查验收;做好全校示范课程的教学示范观摩。

牵头单位:教务处

配合单位:各教学院

2.深化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制定院系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方案,部署各教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检查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巩固课程建设成果。

牵头单位:各教学院

配合单位:教务处

3.启动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培育计划根据课程思政改革成效对于育人成效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予以立项支持,并通过各类教师交流平台推广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育人经验

牵头单位: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

配合单位:各教学院

(四)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8月-12月)

实现课程思政改革全覆盖,实现全课程育人格局

1.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学校2020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要求,课程思政改革方案通过课程质量标准落实到每一门课的教学计划、课程教案、授课过程、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级各类精品类课程的推荐,教学竞赛评选等活动须将课程思政改革作为遴选指标

牵头单位:教务处  

配合单位:各教学院

2.强化教师课程育人意识。做好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培育项目的验收推优工作,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

牵头单位: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

配合单位:各教学院、人事处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牵头单位:党委学工部

配合单位:团委、各教学院

4.开展常态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方案,在教学评价中贯彻落实育人效果和师德师风评价。

牵头单位:教务处

配合单位:各教学院

七、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完善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政策基点,把“三全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强化顶层设计,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构建各部门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课程思政改革方案与水平的综合评价机制,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强化工作绩效

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使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强化“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导向;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

(三)提供经费保障

投入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对于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或教学研究专项给予经费支持,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推进院级课程思政改革立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