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育人

【科研之星】吴静:左手摘星辰,右手师者心

作者:   来源:   时间:2016年10月08日 00:00

QQ截图20161008095845.png

她喜欢看书,热爱音乐,更爱旅游。她去过10多个国家: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韩国、新加坡、泰国等。

2009年,她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立项资助,赴美国做为期一年的国外访问学者;2010年至2011年,她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师从国际顶尖语言学家Paul Kiparsky教授,做为期一年的国外访问学者,她还在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地参加过学术会议。

她是学生口中“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格魅力的偶像”,也是同事眼中当之无愧的“科研之星”:先后主持和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高校教研教改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和院级科研课题4项,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立项建设项目的名师空间课堂立项,同时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她是吴静,湖南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常说:“做教师是快乐的。要帮助学生打开通向世界和知识的门和窗,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快乐前行!”

勇于创新,教学相长

2010年,吴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国外访问学者。学习期间,她被美国大学的教学模式所吸引。他们的课堂采用全媒体教学,老师善于更新方法,轻松而有节奏地施教,课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吴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要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发言,要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教学相长。那么,在我们学校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教学形式,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011年,回校后的吴静便开始着手创新课堂的研究。她兼任外语学院和南湖学院外语系的口译课老师。善于思考的吴静决定做口译课的MOOC网站,可以实时更新教学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口译热点。

她开始从各个渠道查询、搜集、整合相关资料。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2016年,吴静成功申报“MOOC平台与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

自此,吴静的口译课有了全新的改革和突破:不仅创设了平等、民主、健康、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创设了新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时她选择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或者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运用MOOC视频教学或者组织学生活动展示出来,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她的学生林颖说:“吴老师上课经常与我们互动,有时我有问题她也会在QQ上帮我解答,上课时总能收获新的东西,口译课的确很有味。”

学生们也是她的得力助手。一个人搜集资料的效率自然会比较低下,导致信息跟不上,影响教学。但是当学生将他们所掌握的资料分享在论坛里,吴静再从中筛选、归纳、整理,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G20峰会的口译材料就是学生们自己找的,快速,而且高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控能力。”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吴静真正把教学变成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吴静也在为教好课程而不懈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文化知识。

不怕打击,不言放弃

在提到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吴静直言:“结果让人满意,但过程真的太不容易了。”

最开始,她将自己精心撰写的课题申报书拿给同事看,没想到不少人看完后忙摇头称看不懂,甚至还有人毫无顾忌地对她说:“不是我打击你,这写的都是些什么啊?”可吴静偏偏不怕受打击。前几稿往往被其他老师提出上十条以上修改意见,花一个星期写的修改稿总是直接被推翻。她便修改,重写,再修改,再重写,睡觉都会梦到在改稿,看材料一看就是三个月。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几稿,最后终于满意。但是对此,她却似乎早已习惯:“搞科研嘛,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要沉得下心来,肯钻研,能吃苦,习惯坐冷板凳。”

要建设MOOC网站,新的难题又来了:怎样建立一个网站?她笑言:“不会计算机的英语老师不是好学生。”面对这样的技术难题,她一次次求助专业人员,自己跟着从零开始学起。“网站空间”“虚拟主机”“主机服务商”……这些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名词,现在也略知一二。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并且自己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后,网站才渐渐成形。回想当时的经历,吴静感慨道:“碰到问题就退缩,那可不行。”

碰到学生参加口译大赛、口译考证这样的关键时刻,为了让学生掌握最新学习资料,吴静常常点灯熬夜,这期间她连休息都要挤时间。她告诉自己,坚持才会有成绩。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专业基本功就像是建房子用的砖瓦,只有一砖一瓦都稳稳扎扎地砌好了,房子才住得安心踏实,研究也才站得住脚。虽然仅仅一年多这个项目就先后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立项,但对于吴静来说,是前十几年一点一滴的知识储备才造就了现在的成绩。

吴静在教学上的付出得到了学生、学院以及学校的认可并3次获得全校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2015年获“湖南理工学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评为“外语学院优秀班主任”,获湖南理工学院优秀网络课程奖。

心中有情,真心育人

QQ图片20160930114228.jpg

“吴老师教导我们,对未来,对人生,要看透不看破,放下不放弃。未到目标前,别放弃也别自满。”

“吴老师说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多审视自己,毕竟很多东西不是偶然的”。

“吴老师说过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代表着你的涵养和素质,语言是否得体,举止是否大方,都要时刻注意。要站在别人的立场,让别人觉得舒服。”

“吴老师很懂得生活,她常说,女生要学会自立,要有自己的思想。”

这些话都是吴静曾经告诉学生们的,她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学生是一面镜子,自己的言行能通过学生反映出来。”吴静认为。

采访当天,外语学院8名2013级学生找到吴静,请她指导毕业论文。面对记者采访,她们开口的第一句话不谋而合:“吴老师是有人格魅力的。”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外语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繁琐,不仅要用英文,且格式复杂,所需资料也很难查到,这让不少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但吴静每年都要担起这个重任,“我们学院毕业论文的检查十分严格,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至少要做3-5次修改,为了对这些学生们负责,我必须得好好指导,麻烦一点也不要紧。”

吴静还常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因为在国外有很多游学经历,也常常参加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吴静对于内在的修养和素质很重视,她也时常教导学生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生活。有些话可能连她自己也忘记了,可学生们却字字句句刻在了心里。

陈冬梅是外语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她说:“吴老师让我学会了感恩。”吴静是她的研究生导师,也是外语学院7位硕士生导师中的唯一一位女导师。

两年前的陈冬梅,还是大家眼中的“差生”。外语学院大一大二有语音测试,陈冬梅考了三次都没考过。有天,她收到了一条短信:“加油,我看好你。好好努力,一定会过的!”这条短信让差点选择放弃的陈冬梅潸然泪下。面对吴静的鼓励,陈冬梅开始主动学习。每次课间吴静也都会帮她纠错,一次次指导她练习。

考上研究生最初也是因为吴静的鼓励。陈冬梅每星期都会去吴静家里换几本英语专业期刊,这些书外语学院书库没有,吴静就直接让陈冬梅去她家里拿。也正因为这样,陈冬梅的学习进度比其他研究生都快。

陈冬梅家境不是很好,吴静常叮嘱她“有困难一定要说,老师帮你”。虽然陈冬梅不好意思,可吴静还是默默帮她减轻生活负担。她还准备今年下半年带陈冬梅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并帮她分担课题费等一系列费用。

此外,吴静还担任了外语学院1406班的班主任,对于学生管理,她也有自己的一套。她所带班级的期末成绩在全年级里总是名列前茅,对于几个成绩稍弱一点的学生,她也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

学生在她的教育指导下,屡获佳绩。2014年指导学生舒伊玲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湖南省一等奖,获省级优秀指导老师。2015年指导学生宋红龄、归朕海,在第六届“海峡两岸”英语口译大赛华中赛区湖南赛区三等奖,获省级优秀指导老师。

这些荣誉背后是吴静无怨无悔的付出,但她却将其当作快乐: “兴趣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我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做瑜伽、旅游,是我的兴趣,工作、做研究,也是我的兴趣。”(学生记者 王琳楠 潘鑫)

“科研之星”栏目由学校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协办

【责任编辑:司念伟】